详细介绍
放射性、化学与生物危险源
20世纪的科技革命引发许多人类活动领域的爆炸式发展,这得益于众多新型物质和材料的广泛应用,这些物质或是从核、化学、生物工艺中获取,或是应用于上述领域。农业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化学肥料和微生物农药的广泛使用。医学领域的成功则与药品、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息息相关。人类的能源需求主要依赖于碳氢化合物和放射性燃料。上述所有领域都需要建设大型工业基础来保障放射性、化学及生物物质的生产、运输与使用,而许多放射性、化学及生物物质对于人类以及动植物都是有害的。
各类威胁可以归结为3种行为:1)有计划、有目的地使用危险放射性、化学及生物物质来危害人类;2)向环境中散播有毒与放射性物质,破坏工业设施和交通工具;3)利用长寿命危险放射性、化学与生物物质大肆污染环境,影响人类活动。
化学威胁出现在第1次世界大战,当时敌对各方进行艰难的阵地战,没有有效的手段来打垮对方。德军决定采用密集的毒气攻击作为突破手段。第1次化学攻击取得了战略性的成功。此后,所有参战国都开始广泛使用充填有毒物质的炮弹。化学WQ的使用导致第1次世界大战的丧生人数超过100万,约有500万人不同程度地致残。
化学WQ在战争中的高效性使得各国争相开展危险化学物质的研究,进而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有毒化学品:神经麻痹、皮肤脓肿、窒息性、CL以及神经性毒剂。有毒物质的扩散主要借助航空ZD、炮弹与飞行器。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各国(日本、美国与英国)开展化武竞赛,生物WQ的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。危险的微生物可以作为生物WQ来使用,它们能引起黑死病、天花、炭疽感染、土拉杆菌病、各种类型的脑炎等其他疾病。生物环境中最危险的物质是各类毒素:肉毒杆菌毒素、蓖麻毒、破伤风梭菌等。各国都在研究使用生物WQ的可能性。
产品咨询